查看原文
其他

“9·11”后,纽约下城区如何实现“重塑”?| 国际背景板

周秭沫 国际金融报 2021-11-02

“9·11”恐怖袭击距今已过去了20年。

20年来,曼哈顿下城区经历了漫长的重建;纽约人目睹了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等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发动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伤害,也给自己留下了巨额开支。

那么,“9·11”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纽约是如何在重建中重生的?美国反恐花了多少钱?

在此,《国际金融报》推出了“9·11二十周年”专题报道,试图从多角度回顾这一历史性灾难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9·11”带来的持续破坏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大。20年来,美国各方社会力量调动资源,对被摧毁的曼哈顿下城区进行重建。然而,即使到现在,这项工作也没有完全完成。

20年来,纽约人目睹了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等历史重大事件,也看到双子塔曾经伫立的地面变成了纪念碑,与此同时,曾经高度金融化的下城区也开始了改变。《纽约时报》称,“9·11”后,纽约变得不再以曼哈顿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住宅,更加多样化的商业,以及更多的人。
重建

有人说,一座城市是以最高的建筑来定义的。

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高417米和415米,耗时10年在1973年建成,取代帝国大厦成为纽约市著名地标,20年前,轰然坍塌,2753人死亡。

灾难发生后的几个小时,时任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做出了重建承诺:“我们不仅要重建,我们还要比以前更强大。”四个月后,纽约新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重申了这一承诺。

《纽约时报》称,在一个“容易愤怒”的国家里,城市重建是一个缓慢、蹒跚、多管齐下的过程。几天后,与布隆伯格同时期的副市长丹·多克托罗夫(Dan Doctoroff)接到任务,他说,当时所有人都傻眼了,纽约已经几十年没有制定过城市级的综合规划愿景,甚至连个做PPT的人都找不到。

在早期阶段,政府的多个计划被搁浅。直到2002年,美国工人继续在世贸中心废墟中清除碎片和尸体。与此同时,各方对于如何重建下城区以及世贸中心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计划总是被打断、搁置,随之而来的是延期。尽管最初的计划要求在2011年9月之前完成重建工作,但政治斗争、财务问题和相关各方之间的法律纠纷导致一再拖延。

20年来,纽约人不断目睹了多个“史诗级”事件,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美股熔断。纽约人等了又等——他们看到双子塔曾经伫立的地面变成了纪念馆。在参观纪念馆的时候,人们必定会意识到“9·11”给纽约造成了多大破坏。

整个世界贸易中心,七座主体建筑,连同为数百万通勤者提供服务的PATH火车站全部被摧毁,重建车站也成了政客和工程师的主要话题。

从2004年到2016年,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项目Oculus竣工,Oculus在拉丁语里意味着“眼睛”,它的建造愿景是希望把流失的人口都拉回来,其钢筋结构的翼形尖端伸向天空,造价不菲。

虽然Oculus被寄予厚望,但它因高成本和施工延误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工期也因此拖延,比最初承诺的时间晚了10年,高达40亿美元的造价比最初高了一倍,今天,Oculu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火车站之一。

曼哈顿下城开发公司是引领重建工作的主要角色,按照该公司董事会成员卡尔韦斯·布罗德的说法,在遭遇袭击之前,双子塔所在的纽约下城区就已经发展了多年,重建要比人们想象中要长的多。将通货膨胀计算在内,重建的花费高达300亿美元。


改变

修复伤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这场灾难给城市产生的影响愈发深刻。

美媒指出,纽约下城区对于金融行业过分依赖,而“9·11”加速改变了这一格局。

“9·11”发生之前,世贸中心就已与纽约整体城市呈现隔绝的形态,世贸中心的主体建筑由7座大楼组成,一期、二期大楼被称为双子塔,主要街道没有端到端的连接,银行和企业高度聚集,商业建筑物空置率徘徊在25%左右。学者称这是大城市病的一种,即缺乏所谓的“经济多样性”。

《纽约时报》称,“9·11”后,纽约变得不再以曼哈顿为中心,人们认识到曼哈顿下城的生存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双子塔所在的纪念碑和商业摩天大楼,摩天大楼逐渐让位于更广阔的,更具有流动性的社区。

“9·11”事件丧生人数达2753人,约40%从事金融业。金融服务提供商KBW总部从1984年开始就设立在双子塔,该公司高级副总裁布鲁斯·戈尔茨坦回忆,事发之后,KBW被迫搬迁到纽约中城区的临时办公室,与一同搬来的法国巴黎银行、Wachtell、Lipton和Rosen&Katz律师事务所共享空间。

而到了年底,KBW的临时办公场所变成了永久性的,该公司并非孤军奋战,根据纽约市市中心联盟的数据,2001年,曼哈顿市中心55%的写字楼租户是金融和保险公司。今天,这个数字是30%。

短短几年时间里,许多金融企业都从下城搬到了中城,一些调查受访者表示,这种长期考量是出于对恐怖袭击的担忧。不过,这并没有对下城造成长期损害。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市政府就已将曼哈顿下城重新视为一个生活+工作区,在“9·11”事件发生后,政府吸取了以前的教训,着手推进了地区的商业多样性,随着一波波创业公司的产生,新的租户到来了,科技、广告和媒体公司纷纷涌向曼哈顿下城。


重生

根据一份城市报告,2001年,下城区有4500多名居民离开。

然而,下城区很快就吸引了一波新来者。受联邦财政激励措施的驱动,到了2005年,曼哈顿下城的人口增至43000多人,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25%,大多数新来的人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其中许多是袭击发生后留在市中心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雇员,他们住进了由办公室改建而成的公寓,并带动了周围酒吧和餐馆的发展。

往后的下城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胆、更忙碌。世贸中心一号楼和“9·11”纪念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交通系统不仅重建而且升级,一座又一座新的豪华公寓大楼——包括一座由弗兰克·盖里设计的76层建筑拔地而起,那里曾经是停车场、空置地和以前的商业用地。

根据《华尔街日报》对人口普查局数据的分析,曼哈顿下城的住宅也越来越多,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的居住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据Property Shark称,自2003年以来,已有188处房产改建为公寓。

对于以摩天大楼为家的人来说,这里逐渐变成了拥挤且嘈杂的地方,由于交通拥堵,曼哈顿下城现在的空气质量和噪音问题堪忧,人们提倡将商业建筑改造成住宅。

纽约市议员杰西卡·拉平(Jessica Lappin)表示,推动该地区住宅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搬到市中心,人们喜欢步行上班,尤其是年轻的专业人士和千禧一代”。

“我们经历了‘9·11’、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现在我们变得更加多样化。”在世贸中心区域开设小型美容院的店主玛丽安娜·巴尔迪(MarianaBaldi)说道,世贸中心不再只是华尔街的天堂,银行家们可以在那里理发、打台球和在酒吧喝自己的波旁威士忌,每一次灾难都预示着重生。

记者:周秭沫

编辑:李曦子

责任编辑:毕丹丹

【本文著作权归国际金融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国际金融报,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XUEBDBYR】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